7月27日,杭州的某女士原本只是想去美容店理个发。她心里很清楚——高档理发几百元,普通理发十几元,自己也就随便弄一弄。
可谁能想到,这一趟下来,她不仅花光了积蓄,还背上了20万元贷款——办了一张所谓的“黑钻卡”,总共花费高达23万元。
事情经过堪称“连环套”:
第一步——“免费体验”拉开序幕
刚进店,店员热情招呼:“做个免费的推背放松一下?”某女士想,免费也没坏处,于是就答应了。
第二步——项目叠加、价格悄然提升
推背还没结束,店员又安排她做一个叫“紫竹微排”的项目,材料已经蒸上,体验价800元。某女士觉得还能接受,就做了。
第三步——“专家诊断”制造危机感
一位所谓的“老师”出现,神情凝重地告诉她:“你的身体很严重,需要尽快调理。”
第四步——贷款消费一步步陷入
某女士拒绝不了劝说,店员就主动拿起她的手机,帮她申请各类贷款——微信贷16万,支付宝借呗4万,其余自己支付。很快,她签下了多项理疗项目合同,并办理了23万元的“黑钻卡”。
如今,每月一万元的还款让她喘不过气。她找到美容院要求退钱,却被告知:“所有项目都有你签名,按法律我们一分钱不退。”
真的就分文无退吗?
答案是——未必!
如果某女士所述属实,这家美容院存在以下法律风险:
- 涉嫌消费欺诈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如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 - 合同可撤销
《民法典》第148条规定,如果一方因对方欺诈而订立合同,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合同,恢复原状、返还款项。(注:《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此处将原《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更新。编者,2021年1月2日) - 高利贷/套路贷风险
若店方协助消费者办理贷款,并从中获利,还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甚至诈骗等刑事风险。
维权难点与建议
当然,维权并非易事。最大的问题是——美容院夸大病情的事实能否举证?仅靠口述不够有力,最好有录音、视频、聊天记录、支付记录等证据,证明对方存在诱导、隐瞒、虚构事实等行为。
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这样做:
- 立即固定证据:包括合同、付款记录、聊天截图、贷款凭证、当事人证言等。
- 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可拨打12315举报,申请介入调查。
- 向法院提起诉讼:以欺诈或显失公平为由请求撤销合同、返还款项。
- 关注刑事责任:如涉及诈骗、非法经营,可向公安机关报案。
结语
理个发花23万,听起来荒诞,却真真切切发生在现实中。套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被“忽悠”的过程中,你没有停下来问一句:“这对我真的有必要吗?”
善良和信任值得被尊重,但消费必须建立在知情、理性和合法的基础上。
别让你的钱包,成为别人的“提款机”。
作者:柯劲恒律师
(本文仅作普法参考,不构成具体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