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突发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公里,山崩地裂,惊动全国。就在地震发生前短短数秒,地震预警APP、微博推送、新闻客户端、电视台等多渠道已向公众发出ICL地震预警信息。
尽管多方第一时间预警,地震仍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截至8月10日12时,“8·8”九寨沟地震已造成20人遇难(其中游客6人,本地群众2人,12人身份未查明,另新增1人身份未查明),431人受伤(18人重伤,其中17人已送往成都、绵阳救治,1人仍在松潘县医院救治)。
灾情令人痛心,但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地震发生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再次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行动——有人慷慨解囊,有人奔赴现场志愿服务,有人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
然而,作为律师,我必须在此敲响法律的警钟。
根据以往多起重大自然灾害后的经验,一旦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公众爱心被激发,总会有不法分子和不合规的社会组织打着“慈善救灾”的旗号向社会公开募捐。他们往往利用大众对灾区同胞的同情心,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直播间等渠道发布所谓“救灾募捐”信息。
但问题在于——
这些组织中,不少既不具备合法的公开募捐资格,也没有任何透明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甚至有人趁机非法集资、诈骗,最终让善款流入个人腰包,而非灾区的救援与重建。
法律提醒
我国《慈善法》第22条明确规定: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包括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并且取得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任何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公开募捐的名义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
同时,《刑法》第266条规定,利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最高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实用建议
- 认准合法平台
捐款前请确认该组织是否具备民政部门登记的公开募捐资格。可以登录“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查询。 - 查看资金去向
合法慈善组织必须定期公开善款接收与使用情况,透明可查。 - 警惕“私下转账”
通过个人微信、支付宝直接转账给陌生人存在极高风险,缺乏法律保障。 - 留存捐款凭证
无论金额大小,最好保留捐款记录及相关截图,以备日后维权。
结语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善心值得尊重,但善款更需要法律护航。愿每一份爱心,都能真正抵达需要的人手中,而不是被不法之徒中途截留。
爱心不能盲目,捐赠也需理性。
作者:柯劲恒律师
(本文仅供普法参考,不构成具体法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