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数据资产入表案例:法律背景、计量争议与实务启示

数据资产 · 02-03 · 134 人浏览

深度解析数据资产入表案例:法律背景、计量争议与实务启示

一、数据资产入表的法律背景与案情概述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资产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的无形资产之一。2023年8月1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财会〔2023〕11号《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明确将符合条件的数据资源纳入资产负债表,这一举措标志着数据资产在我国财务核算体系中迈出了实质性步伐[1]。暂行规定不仅为数据资产的法律属性提供了会计确认的基础,也推动了市场对数据资产价值的认可。

(一)数据资产的法律定位与司法实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7条,数据及网络虚拟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这为数据资产的法律地位奠定了根基[1]。此外,2023年9月8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评协〔2023〕17 号)细化了数据资产的定义和评估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典型案例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抖音用户数据案”,法院认定企业合法收集的用户行为数据构成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权益,确认了数据资产的财产权[1]。

(二)数据资产入表的核心要素

企业将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需满足三个核心条件:合法控制、货币计量和经济利益。合法控制要求企业通过合同(如数据授权协议)及技术手段(如区块链存证)证明对数据的管理权;货币计量主要采用成本法,辅以收益法和市场法。例如,美团将用户消费数据按加工成本计入存货资产;深圳某车企通过自动驾驶数据入表,成功提升了银行授信额度,体现了数据资产的经济利益[1]。

(三)基础法律框架与合规要求

数据资产入表涉及多部法律法规的交叉适用,形成了“五法一条例”的合规体系,具体如下:

法律法规主要要求及影响
《数据安全法》第21条要求数据分类分级,敏感数据需单独评估合规成本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3条数据对外提供需取得单独同意,影响数据资产对外交易的合法性
《网络安全法》第22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需通过网络安全审查
《数据安全法》第31条重要数据出境需审批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8条个人信息出境需通过安全评估、专业机构认证或标准合同等途径

跨境数据资产尤其面临严格审批。比如某跨境电商企业为将海外用户行为数据入表,耗时6个月完成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评估[1]。

(四)数据产权“三权分置”的实践难点

数据资产权属的界定是入表的核心难题。企业持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需明确区分,防止权利混淆。例如,顺丰将物流数据加工成“城市配送指数”,必须在用户授权范围内行使经营权,避免超范围使用。为解决权属争议,深圳和上海等地试点“数据资产登记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登记公示。上海钢联完成钢铁行业数据“三权”登记后,以存货形式入表,评估价值达1.2亿元[1]。

(五)典型案情概述

“抖音用户数据案”中,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确认抖音平台合法收集的用户行为数据构成受保护的财产权益,确立了数据资产的法律地位,为数据资产入表提供了司法支持[1]。另一案例是深圳某车企将自动驾驶数据入表后,成功获得银行授信额度提升,体现了数据资产入表的经济效益和融资功能[1]。

小结

数据资产入表不仅是会计核算的技术问题,更是法律权属确认和合规管理的系统工程。尽管法律框架日趋完善,实践中仍面临权属界定模糊、跨境合规复杂、评估方法多样化等挑战。企业应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结合法律、财务和技术手段,确保数据资产的合法合规入表。随着立法进程推进,未来对数据资产的披露要求和法律保护将更加细化,企业应提前布局,防范潜在法律风险。

二、数据资产确认与计量的争议焦点解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数据资产作为新兴资产类型,其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逐渐成为监管和企业关注的焦点。2023年8月1日发布的《暂行规定》首次明确了数据资产的确认条件、计量方法及信息披露要求,标志着我国数据资产会计处理进入规范化阶段[2]。然而,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资产定义的适用性、控制权界定、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及生命周期摊销等方面。

(一)数据资产确认的争议焦点

根据“暂行规定”及现行会计准则,数据资产确认需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数据资源须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二是企业对数据资源拥有控制权;三是数据资产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且该利益流入的可能性大于50%[2]。其中,第一条较为明确,企业内部采集或外购数据均可视为资产形成基础。但第二条控制权的判断尤为复杂,尤其涉及含大量个人信息的用户数据时,企业虽拥有数据的物理存储权,但因《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限制,实际控制权受限,难以完全行使数据的使用和收益权[2]。这使得企业在确认此类数据资产时面临法律合规与会计确认的双重挑战。

此外,第三条关于未来经济利益的确认也存在难点。内部产生的数据,如制造业生产数据,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缺乏明确的收益流入证据,因而难以确认为资产。相比之下,外购数据因交易价格明确,更易满足确认条件[2]。

(二)数据资产计量的争议焦点

“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产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法,后续计量则依据相关会计准则进行摊销和减值测试[2]。然而,数据资产的特殊性使成本构成复杂,包括数据采集、清洗、加工、质量评估及权属鉴证等多项费用,且数据价值受技术迭代、时效性和业务模式影响较大,使用寿命难以准确估计[2]。

目前企业多依赖成本法和收益法进行估值,但缺乏统一的计量标准和成熟的估值模型,导致计量结果差异显著,影响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数据资产的多次加工和再利用进一步加大计量难度,合理分摊加工成本及确定摊销期限成为实务难点[2]。

(三)案例分析:A公司数据资产确认与计量实践

以A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21年外购一批用于VR游戏创作的数据资源,购入成本20万元,后续加工费用60万元,其中40万元资本化,20万元费用化。A公司依据“暂行规定”及现行会计准则,采用历史成本法确认数据资产,并以3年使用寿命进行加速摊销。2022年底,专家评估该数据资产价值降至8万元,确认发生减值[2]。

该案例反映出企业在数据资产确认中仍依赖传统会计处理经验,缺乏统一标准和流程,且对数据资产生命周期的估计存在较大主观性。此外,缺乏专业数据管理部门导致数据资产管理不规范,影响资产的准确确认和计量[2]。

(四)争议焦点的法律法规视角

除会计准则外,数据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还需兼顾《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数据使用权和隐私保护的规定。企业在确认含个人信息的数据资产时,必须评估合规风险,确保数据处理符合法律要求,否则可能面临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3]。

(五)争议焦点的挑战与建议

争议焦点具体问题建议措施
资产定义适用性控制权界定模糊,用户隐私限制使用权明确控制权标准,结合法律合规要求,制定内部数据管理规范
未来经济利益确认内部数据难以证明经济利益流入建立数据价值评估体系,结合业务模式和市场需求合理判断
计量方法不统一缺乏统一估值模型,成本构成复杂,生命周期难估计制定行业统一计量准则,开发估值模型,完善成本归集与摊销机制
法律合规风险个人信息保护法规限制数据使用,影响资产确认加强法律风险评估,完善数据合规管理,确保资产确认合法合规
管理流程不完善缺乏专门数据管理部门,流程不清晰,影响确认计量设立数据资产管理部门,完善确认流程,强化员工培训与数据治理

小结

数据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仍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应结合“暂行规定”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强化法律合规意识,积极推动估值模型和计量方法的标准化建设。唯有如此,才能有效解决数据资产入表中的争议焦点,提升数据资产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财务支持。

三、典型判例评析:案号、裁判理由与法律适用

随着我国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实践逐步推进,相关典型案例的判例分析对于厘清法律适用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家数据局发布的10个典型案例[4],结合国浩律师事务所2025年1月发布的《数据资产入表中的法律合规评估工作要点》[5],对数据资产入表中的关键判例进行梳理和评析,重点关注案号、裁判理由及法律适用,旨在为实务操作提供参考。

(一)典型案例汇总与案号对应

案号案例名称主要事实简述裁判理由摘要法律适用要点
案例1电力数据资产某电网企业积累用户用电量数据库及分析工具,用于经营管理。数据合法取得且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确认无形资产。
案例2电子商务数据资产电子商务企业基于用户授权,开发智能推荐算法工具。数据来源合法合规,开发成本可确认为无形资产。相关成本符合无形资产确认标准,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授权要求。
案例4数据来源不正当某公司购买A企业通过“黑科技”非法获取的用户数据。数据获取手段违法,未取得用户授权,数据资产确认被否定。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及相关数据安全法规,数据资产不予确认。
案例5开源数据集某公司使用开源法律数据集进行AI研究,未取得所有权。数据不归企业所有,且无相关支出,不能确认为资产。数据不符合“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确认条件。
案例6无法确认预期收益G企业对客户授权数据进行脱敏加工,尚无明确应用场景。预期经济利益不确定,资产确认条件未满足。资产确认需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条件。
案例8成本无法计量B制造企业生产数据清洗成本未能可靠计量。不符合成本可靠计量条件,不能单独确认资产。成本计量可靠性为资产确认必要条件。
案例9数据质量欠缺F企业购买多领域原始数据集,数据质量差,难以整合分析。预期经济利益无法实现,资产确认被否定。资产确认需基于数据质量及经济利益预期。

(二)裁判理由与法律适用分析

  1. 合法合规性是数据资产确认的前提

案例4中,企业利用非法技术手段获取用户数据,未取得用户授权,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施行)及《数据安全法》(2021年施行)相关规定,导致数据资产确认被否定[4]。这体现了法律对数据来源合法性的严格要求,非法数据不仅无法入表,还可能引发刑事责任风险。

  1. 经济利益预期与成本计量的双重确认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财政部2023年8月1日发布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数据资产确认需满足:(1)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计量[5]。案例6和案例8分别反映了这两方面的典型问题:缺乏明确应用场景导致经济利益预期不确定,成本计量不可靠导致资产确认受阻。

  1. 权属控制与数据资产登记的法律困境

我国法律尚未明确数据产权制度,企业对数据资产的权属多依赖数据交易所的登记,但该登记仅为形式审查,难以证明权属实质[5]。律师在数据资产入表过程中,需重点评估企业对数据资源的合法控制权,包括生产过程记录、授权协议及数据安全管理措施,以出具法律意见书增强资产确认的法律保障。

  1. 数据资产入表与评估、登记的关系

数据资产入表是会计确认过程,采用历史成本法核算;数据资产评估则是市场价值的专业评定,通常发生在入表之后;数据资产登记旨在探索权属确认方法,但目前缺乏法律效力[5]。三者虽相关,但不存在严格的先后依赖关系。

(三)典型判例启示与实务建议

  • 强化数据合法性审查:企业应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确保数据来源合法,避免因非法数据导致资产确认失败及法律风险。
  • 完善内部数据治理与成本核算:建立完善的数据生产、收集及加工流程,确保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满足会计确认条件。
  • 明确经济利益预期与应用场景:结合企业业务模式,构建清晰的数据应用场景,确保数据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期的经济利益。
  • 注重法律意见书和合规评估:鉴于数据权属法律不明确,聘请专业律师进行合规性评估和控制权认定,出具法律意见书,有助于数据资产入表及后续交易的风险控制。

小结

典型案例表明,合法合规性、经济利益预期及成本计量是数据资产确认的三大核心要素。当前法律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和律师需密切配合,强化合规审查与风险防范,推动数据资产管理规范化,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健康发展。

四、案例启示与数据资产入表的实务建议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资产的确认与入表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和法律合规的重要议题。《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在数据资产会计处理领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6]。结合该规定及实际案例,本文提出以下实务建议,助力企业应对数据资产管理与会计确认的挑战。

(一)数据资产入表的价值与挑战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年中国生成的数据总量将达到48.6泽字节(ZB),占全球数据总量的27.8%,对GDP的年均贡献率预计达1.5%-1.8%[6]。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数据资产入表不仅是对其经济价值的合法确认,也有助于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和融资能力。

然而,数据资产入表面临多重难点:首先,需明确数据资产与无形资产、存货的界定,判断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确认条件;其次,数据成本归集与分摊缺乏统一标准,计量复杂;此外,数据安全与合规监管要求严格,企业必须确保数据处理符合法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6]。

(二)数据资产入表的关键流程

结合暂行规定,数据资产入表可分为四个阶段:

flowchart TD
    A[数据合规管理] --> B[入表准备管理]
    B --> C[数据资产价值挖掘]
    C --> D[列报与披露]
  1. 数据合规管理
    企业需由数据管理、信息管理、财务、法务及核心业务部门联合梳理数据资源,确保数据来源合法、授权链条完整,扫清法律障碍[6]。
  2. 入表准备管理
    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和标准流程,持续开展数据盘点和成本计量工作,为数据资产入表提供基础保障。
  3. 数据资产价值挖掘
    结合数据分类和业务场景,建立“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综合考虑成本、固有价值、市场及环境因素,评估数据经济价值及风险。
  4. 列报与披露
    按照暂行规定,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下增设“数据资源”子项目,反映数据资源的账面价值;同时披露数据应用场景、数据类型、加工维护及安全保护情况等信息[6]。

(三)实务建议与案例启示

  1. 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强化数据治理

企业应尽早构建数据资产管理体系,理清数据存储结构,开展全面数据盘点,明确数据业务边界和资产属性。只有经过有效治理,原始数据才能转化为符合资产定义的“数据资产”,满足会计确认条件。

  1. 明确数据资产的权属与交易机制

数据资产确权是入表前提。企业需建立完善的数据产权确认和授权链条,明确数据使用权、收益权及交易权,防范权属纠纷。结合“数据二十条”政策精神,推动数据资产流通交易和收益分配机制建设[6]。

  1. 制定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

数据资产价值评估应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采用多维度指标体系,涵盖成本投入、市场价值、使用效益及环境影响。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允。

  1. 规范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

企业应根据暂行规定,合理设置财务报表子项目,准确反映数据资产账面价值和开发支出。同时,结合企业实际,适度披露数据资产应用场景、风险状况及重大交易事项,提升财务透明度和投资者信心。

  1. 关注法律合规风险,强化跨部门协作

数据资产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法律法规,企业应加强法务部门参与,确保数据处理符合法律要求。跨部门协作机制是保障数据资产入表合规性的关键。

小结

数据资产入表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创新,既是对数据经济价值的认可,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结合《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及实际案例,企业应从合规管理、治理体系建设、价值评估、会计处理及法律风险防范等多方面入手,系统推进数据资产的规范化管理与入表工作。

总结

数据资产入表不仅是会计技术问题,更是法律权属确认与合规管理的复杂系统工程。典型案例表明,合法合规性、经济利益预期和成本计量是数据资产确认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法律体系虽日益完善,但权属界定模糊、跨境合规复杂及计量标准缺失等问题仍制约数据资产的广泛入表。企业应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强化数据治理和法律风险评估,推动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建设。同时,律师在数据资产入表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法律意见书等方式增强资产确认的法律保障。未来,随着相关立法和行业标准的完善,数据资产入表将更加规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和资本市场价值发现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数据资产入表的法律基础_字节跳动的数据资产入表-CSDN博客,https://blog.csdn.net/gpsjls/article/details/147005648

[2] 马殷春.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研究. 中国集体经济, 2024-07-03. https://www.zzqklm.com/w/jjlw/33755.html

[4] 数据资产入表专题 | 哪些数据可以入表 实例看这里↓|大模型|算法|计量_手机网易网,https://m.163.com/dy/article/J901ALT905381XSO.html

[5] 吴小镜、孙瑞佳,《数据资产入表中的法律合规评估工作要点》,国浩律师事务所,2025年1月7日,https://www.grandall.com.cn/ghsd/info.aspx?itemid=30391

[6] 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 关于数据资产入表. 2023-12-18.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980306469061345


作者:柯劲恒

柯劲恒律师,专注破产重整、境外投资、公司治理、争议解决

数据资产入表
Theme Jasmine by Kent Liao